
消費者委員會推出全新一站式網上平台《大灣區住房錦囊》(《錦囊》),全面覆蓋大灣區購買一手樓、二手樓及租樓所需資訊。《錦囊》設5大專題頁面,涵蓋不同城市的置業和租樓流程及需要注意的事項,並附以個案分享,助消費者作出精明選擇。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河套香港園區)和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調研。他首次實地視察了河套香港園區,並分別聽取了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介紹北部都會區的整體規劃和發展概況,以及河套香港園區的最新建設進度和下一步的重點工作部署。其後,他到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調研,並召開座談會,聽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介紹特區政府2025年經濟發展的方向和工作重點。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民青局)與28間大型企業合作,推出民青局企業內地與海外暑期實習計劃,為香港青年提供內地及海外業務單位的實習機會。實習崗位覆蓋不同行業,遍布內地多個省市,包括多個大灣區內地城市;海外國家則包括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及澳洲等。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於深圳前海出席深港金融合作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討論深港兩地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合作措施的最新情況,並探討進一步加強兩地金融聯動的建議。

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首次安排病人點對點從澳門送抵香港治療,病人過境時無需轉換救護車,過程暢順,除了大大減低運送期間的風險,亦增加病人康復的機會。
「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在2024年11月30日正式啓動,並於2025年1月10日成功從深圳運送首名病人返回香港接受治療。

內地最高人民法院及司法部聯合發布,提出多項措施,包括把「港資港法」和「港資港仲裁」的適用範圍擴至大灣區多地。2月14日起,在深圳、珠海登記設立的港資企業可協議選擇香港法律為合同適用的法律(不論投資佔比成份),及在大灣區內地九市設立的港資企業,除可約定內地為仲裁地外,也可約定香港為仲裁地解決商事糾紛。

勞工處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青年就業博覽」,多個計劃即「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展翅青年就業計劃」及「青年就業起點」聯合舉辦活動,為29歲或以下青年提供大量本地及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工作機會,並介紹勞工處多元化的青年就業服務。

香港國際法律人才培訓學院與司法部合辦為期兩周的全國涉外仲裁人才培訓班。該培訓班以英語授課,並通過講座、交流及參觀等形式,向包括來自內地企業法律顧問、資深仲裁員、律師和仲裁從業人員的80多名參加者全面介紹香港仲裁的制度和實踐運行,進而加強兩地在跨境爭議解決方面的理解與合作。

參加「可攜社會保障計劃」(即「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省養老計劃」、「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的長者住戶,退還公屋單位或刪除其戶籍的回覆期由3個月延長至6個月,以積極支持香港長者移居內地養老的政策,協助到內地養老的公屋長者住戶。

特區政府和國家商務部合辦關於修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服務貿易協議》的協議二(《修訂協議二》)宣講會,向香港工商界介紹於3月1日實施的《修訂協議二》的開放措施和落實安排。宣講會有超過350人出席,包括本地及外國商會、駐港領事館、主要貿易組織,以及專業界別的代表等。

數字政策辦公室於東莞設置香港「跨境通辦」自助服務機及「智方便」自助登記站,以方便身處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居民和企業無須親身到港便可申辦香港的政務服務。廣州、深圳(前海和福田)、珠海、佛山以及惠州亦有設置香港「跨境通辦」自助服務機。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他表示,香港要發揮好「一國兩制」優勢,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善用內聯外通的特點,加強與海外特別是「全球南方」的新興市場聯動,做好「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
《財政預算案》指出政府高度重視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發展。河套香港園區今年將進入營運階段,首三座大樓的陸續落成,以及首批涵蓋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等前沿產業的租戶進駐。政府預留37億港元加快完成第一期基建及公用設施,並計劃在今年徵求私人發展計劃,加速園區的發展步伐,預期河套香港園區全面發展完成後,對香港經濟的貢獻每年可達520億元,並創造約52,000個職位。此外,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會優化與內地互聯互通機制,積極研究擴展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提升市場流動性,豐富風險管理工具箱。
《財政預算案》亦把加強與大灣區城市聯動單獨成篇,提出香港會在醫療合作、數據互通、金融合作、青年交流、運輸物流合作、建造業合作、法律合作和前海發展等方面,加強與大灣區城市聯動,重點包括:
醫療合作
- 爭取在年底前成立「真實世界研究及應用中心」,結合「港澳藥械通」數據,加快新藥在香港、內地和國外審批上市
- 引入包括內地尤其大灣區的醫護人員與本地醫護作專業和臨牀工作交流,長遠建立區域醫護人才庫
數據互通
- 《粵港澳大灣區(內地、香港)個人信息跨境流動標準合同》便利措施已開放予各行業
金融合作
- 逐步增加《關於跨境徵信互通業務試點的諒解備忘錄》的試點,進一步便利企業跨境融資
青年交流
-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參加資格放寬至29歲或以下持副學位或以上學歷的青年
- 上調向企業發放的津貼至每人每月12,000元,為期最長18個月
運輸物流合作
- 香港與東莞合作的「海空聯運模式」已有22家航空公司和125家物流公司參與
- 東莞物流園第一期首階段的永久設施,預計年內完成,而第二期前期研究亦即將開始
建造業合作
- 調適不同地域在測試及認證要求上的標準,以促進優質並具成本效益的建築物料在本地應用
- 積極推動大灣區「組裝合成」建築的優勢互補和產業發展,聚焦「組裝合成」建築的研發、品質認證和國際市場推廣
- 逐步擴展與廣東省建立的香港首批工程專業人才的職稱評價機制到其他具備條件的建造相關專業。亦會與粵澳合作,為建造業技術工人及技術人員擬定灣區技術標準,以及推展「一試多證」
法律合作
- 全力推動建立大灣區律師特定平台組織,更好支持律師發展業務及建立品牌
- 推動設立大灣區法律資訊平台,加強法律信息的互通
前海發展
- 港交所控股的前海聯合交易中心,全年成交金額已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並營運國家唯一的大豆離岸現貨交易平台
- 擴展「港資港法」和「港資港仲裁」至其他大灣區試點城市,為香港投資者營造更便利的營商環境
- 數碼港積極與前海管理局對接初創企業落戶兩地園區,至今十多家數碼港企業正探討落戶前海,而兩家從事人工智能及數碼娛樂的前海企業亦已落戶數碼港
- 繼續支持前海先行先試,推動更多政策創新和突破,讓成功經驗輻射至整個大灣區以至全國

經國家教育部同意,由2025/26學年起,6所自資院校的全日制經本地評審的自資本地副學位及學士學位(包括銜接學位)課程的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人數限額,將按循序漸進的原則及相關院校現行限額的使用情況,分階段提升至40%。放寬安排將可善用香港自資界別靈活多元的優勢,為國家和香港培育人才,支撐國家高質量發展。該6所院校分別是香港都會大學、香港樹仁大學、香港恒生大學、香港珠海學院、東華學院,以及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

東莞市發展和改革局批准建設香港城市大學(東莞)項目二期。計劃建置地點位於東莞松山湖,總建築面積超過16.8萬平方米。香港城市大學(東莞)一期校園已於2025年初投入使用,首年招生設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製造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和能源與動力工程四個本科專業,共錄取125名本科生。

首名持香港適任證書的香港遠洋船員在經深圳海事局評估後,獲換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船船員適任證書,有資格在深圳港口登記的船舶上工作。據悉,該名香港船員已獲聘在「中國前海」登記的豪華郵輪上任職。
國家交通運輸部海事局與香港海事處始於2023年12月探討一試行機制,允許符合條件的香港遠洋船員可在深圳港口登記的船舶上任職,為香港船員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亦為在內地港口登記的船舶可使用非內地船員提供試點。

「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新增4家安老院為認可服務機構,分布於江門、佛山和深圳,為參加計劃的長者提供資助護理安老宿位。參與計劃的安老院總數由11家增至15家,所在的大灣區內地城市增至6個(包括深圳、廣州、佛山、肇慶、中山和江門),為有意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養老的長者提供更多選擇。
新增的安老院包括:
江門市:江門市新會區養老中心
佛山市:佛山市南海區桃苑福利中心有限公司
深圳市:深圳市寶安區前海人壽幸福之家養老院和深高速深高樂康健康服務(深圳)有限公司(光明社會福利院)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與廣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賴志鴻及其率領的代表團舉行會議,討論深化港穗醫療合作及多項跨境醫療措施,包括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的實施進度、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支援跨境使用電子健康紀錄及加強兩地醫療專業人才交流等,為日後進一步合作奠定基礎。

投資推廣署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招商投資促進局於澳門合辦「澳門企業拓展系列—香港營商新機遇推介會(零售、餐飲、貿易)」,向約90位澳門製造、品牌、零售、餐飲、出入口貿易企業及商會和協會代表,介紹香港營商現況及發展新機遇,鼓勵澳門企業利用香港的獨特優勢,拓展海外市場。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常任秘書長麥德偉與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廳長王月琴在江門共同主持粵港科技創新合作專責小組第二十次會議。特區政府會繼續與內地相關單位緊密合作加快推動河套合作區的發展,借助市場的力量提速、提量推進香港園區的建設。


由機電工程署主辦的國際氫能發展論壇2025於香港科學園舉行,逾800名來自本地、內地及海外的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專業機構和學術界代表參加,為業界提供互動交流的平台,分享氫能行業的最新技術發展、工程方案及未來趨勢。
期間,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與來自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改委)、省大灣區辦、廣州市發改委及佛山市發改局的內地官員會面。

「特邀人士入境便利計劃」推出,相關政策局或部門會主動邀請能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相當貢獻或已獲邀來港出席重要活動的東盟人士,在香港的口岸可享自助通關服務,提升通關效率和體驗,促進香港與東盟的經貿往來和人文合作。


特區政府公布低空經濟「監管沙盒」首批38個試點項目名單,項目內容涵蓋緊急救援、物流配送、維修和安全檢查、監測、低空基建設施等多個領域及不同應用場景。試點項目將陸續推展,以累積數據及經驗,引領法規、基建、應用等不同層面的工作,促進低空經濟和創新產業發展。


行政長官李家超為河套香港園區兩座濕實驗室大樓平頂及慶祝一座人才公寓大樓落成。香港園區將在2025年下半年迎來首批來自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等園區支柱產業的租戶進駐,正式進入營運階段。

「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將延展一年至2026年3月31日,以便利合資格的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病人可選擇於大灣區指定協作醫療機構接受資助診症服務。計劃目前適用於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政府與醫管局會每年檢討先導計劃的成效和所涵蓋的服務範圍,適時作出調整。

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主持新一屆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首次會議。小組深入討論律政司《粵港澳大灣區法治建設行動綱領》各項政策措施的最新進展及未來工作重點。小組首次加入內地及澳門的律師,有助律政司從不同法域的視覺了解問題,更標誌着三地法律界強強聯手,共同發揮「三法域」這獨特優勢。

「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第六次會議在香港舉行。會議上,特區政府簡介了2024年推展北部都會區的整體工作成果,包括在去年年底公布的牛潭尾、新界北新市鎮和馬草壟發展建議,以及早前就三個「片區開發」試點徵集市場意向。特區政府亦介紹了2024年11月公布的河套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此外,雙方亦就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前海)的規劃、深圳梧桐山—香港紅花嶺生態廊道的建設,以及港深口岸規劃建設的進展情況交流意見。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珠海出席北師香港浸會大學(北師港浸大)二十周年校慶,她表示特區政府會繼續積極參與及推動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協助香港高等院校探索採用更靈活及創新的辦學模式,推動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校園的更緊密合作,致力培育國家發展所需的優秀人才。
北師港浸大由北京師範大學與香港浸會大學攜手創辦,為第一所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界合辦的大學。